索 引 號 | 640421001/2013-40287 | 發文時間 | 2013-01-20 |
發布機構 | 原州區政府辦 | 文 號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有效性 | 有效 |
標 題: |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2012年10月18日在固原市原州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區長 張 戈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五年來,在自治區、固原市黨委和政府、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著力打造寧南山區統籌城鄉示范區、產業聚集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民族團結和諧區,提前一年全面超額完成了本屆政府任期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2012年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7億元、21.3億元、4966元,分別是2007年的2.4倍、2.2倍、2.2倍,翻了一番多;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1.8億元、66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4.5倍、4.2倍,翻了兩番多,增幅連續四年位居自治區前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0183元增長到18513元,年均增長12.7%。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進入歷史最好時期。2010年、2011年我區連續兩年獲得全市目標管理綜合考核第一名。這些成績的取得,標志著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邁出了更大更堅實的步伐,極大地增強了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原州的信心和決心!
——生態農業快速發展。五年來,圍繞建設“寧夏現代生態農業示范縣(區)”目標,充分利用氣候冷涼、光照充足、土地平坦、無工業污染等資源和優勢,不斷創新思路,挖掘土地、水資源潛力,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突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引進龍頭企業參與帶動,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由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到規?;?、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根本轉變,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預計2012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0.8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1.6%。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科學調度揚黃水,建成揚黃調蓄水池14座,調蓄能力達到410萬立方米,黃河用水量分配指標得到充分利用。采用噴灌、滴灌、微噴等現代高效節水技術,變季節性灌溉為常年灌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0萬畝,成為自治區首個“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高效節水技術的大力推廣,助推了特色優勢產業的大規模發展。2012年,全區馬鈴薯種薯、冷涼蔬菜和枸杞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4萬畝、20萬畝和9萬畝,馬鈴薯一級種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軸線,以河谷川道區為核心的清水河流域特色產業帶。引進“農字號”企業16家,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流轉土地18.5萬畝,集成先進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全程機械化作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打造了中河萬畝供港蔬菜、鴉兒溝萬畝馬鈴薯種薯、甘溝萬畝枸杞等11個不同層次、不同產業、不同模式的現代節水農業示范基地,真正成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推動器和輻射源。通過土地流轉,使近2萬農戶得到穩定的土地收益,3萬多農村強壯勞動力得以“松綁”,變為“產業工人”,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建成以頭營利民、三營孫家河、黃鐸堡豐澤等為代表的高標準千畝設施農業園區15個,帶動全區發展設施農業11.2萬畝,實現了時鮮蔬菜均衡生產、全年供應,成為寧南山區設施面積最大、技術最優、效益最好的縣(區)。先后被授予“中國冷涼蔬菜之鄉”和“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稱號,原州馬鈴薯、油用亞麻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被自治區評為“設施農業先進縣”和“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先進縣”。培育扶持流通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生產與銷售環節的有效銜接。成功舉辦“中國·(寧夏)六盤山冷涼蔬菜節”,進一步擴大和提升了“六盤山”冷涼蔬菜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產品遠銷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石羊模式,草畜產業由傳統的分散養殖向規?;?、標準化、園區化轉變。發揮瑞森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建成規?;B殖園區30個,肉牛養殖量達到21萬頭。連續四年被自治區評為“農民增收先進集體”。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五年來,堅定不移地推進“興工強區”戰略,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傾力打造發展平臺,全力抓好招商引資,盤活存量,擴張增量,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2012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0.7億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長32.6%。先后投資2.3億元,實施工業技改項目75項,培育發展規模以上企業8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3家。培育出“金糜子”、“慶原春”等寧夏著名商標7個,企業品牌意識明顯增強。積極穩妥完成了剩余的73家困難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有效盤活了國有資產。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吸引項目、集聚要素、培育產業的平臺作用,繼續完善清水河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利用。搶抓自治區建設“黃河善谷”的重大機遇,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規劃建設寧夏圓德慈善產業園。按照“功能配套、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強力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和招商引善“兩手抓、兩推進”,累計入園項目15個,總投資近20億元。固原農資城農機超市、邦德電動自行車廠、中石油塑料制品廠、寧夏發電集團頭營10兆瓦光伏電站等項目建成投產。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工業經濟的有力抓手,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大招商、招大商,全面推行領導包抓推進制、部門牽頭負責制、目標管理責任制,五年累計引進項目134個,到位資金31億元。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型業態填補了我區工業領域空白,工業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連續三年被自治區、固原市評為“招商引資先進縣”。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五年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打造“寧南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建設西蘭銀交匯中心物流集散地為目標,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力提升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2012年,預計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9.3億元,年均增長19%以上。按照生態先行、文化先導、旅游主導的思路,大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絲路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旅游增強文化影響力。不斷加大項目爭取、宣傳推介、合作開發力度,實施須彌山景區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開發建設禪塔山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建成西北農耕博物館、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碑、毛家臺子民俗文化村,完成固原古城墻、黃鐸堡古城等保護工程。成功舉辦了“中國·(寧夏)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有力提升了我區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預計2012年旅游社會收入達到3000萬元。深入實施“雙百”、“萬村千鄉”和“三新”市場工程,建成馬鈴薯綜合批發市場,規劃建設清水河和三營兩大市場物流帶,引進大型物流配送企業積極支持西蘭銀綜合物流園建設。全區消費市場趨活走旺,城鄉居民擁有汽車近3萬輛,移動電話用戶和互聯網寬帶用戶分別達到34萬戶、22萬戶。2011年底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87億元、66億元,是2007年的2.3倍、3.5倍,金融服務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力度明顯加大。
——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五年來,突出投資第一拉力作用,共爭取落實國家投資項目544個,總投資55.27億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7.5億元,是前五年的2.6倍。相繼實施了一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項目,辦成了一批群眾期盼已久、政府多年想辦而無力去辦的大事。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五年來,累計投資3億多元,先后建成張易、楊郎、黃鐸堡、寨科、三營5個小城鎮和頭營、深溝等53個新農村示范村,小城鎮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累計改造農村危窯危房8100戶,對1100戶農村極度貧困戶實施了全額補助,4萬多群眾遷入新居。廣泛動員,全民參與,在全自治區率先開展城鄉環境綜合大整治活動,同步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連續四年被自治區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先進縣”。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按照每年實施一批林業生態工程、五年實現林業生態建設上臺階的思路,先后完成福銀高速公路原州段兩側寬幅綠化帶和大網格農田林網、賀家灣水源地生態保護、須彌山景區“一河兩山”綠化、禪塔山景區萬畝生態林建設、鄉村主干道綠化等一批林業重點工程。五年新增人工造林38萬畝,封山育林20.8萬畝,增加管護面積6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的8.4%增加到12.7%。農田水利建設碩果累累。積極開展大規模、群眾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后完成固擴十一泵站以后人畜飲水、固原東部人畜飲水安全等重點工程以及張易鹽泥等45處農村飲水工程,3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綜合治理小流域38條,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600多平方公里。連續五年獲得自治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杯”競賽獎。公共服務設施快速發展。搶抓國家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的歷史機遇,大力實施“通暢工程”,五年修建農村公路1000多公里,在寧南山區率先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目標。新建了區政務服務中心和5個鄉鎮辦公樓,規范建設了11個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行政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積極參與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全力配合市委和政府圓滿完成宋家巷1700多戶房屋,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范區16900余畝土地780多戶房屋,西蘭銀物流園區、九龍路、北環路4000余畝土地300多戶房屋的征收征用和拆遷工作,確保了全市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多方籌資4800多萬元,建成集文化娛樂、健身休閑為一體的人民廣場,為古城固原增添了新名片,提升了城市品位,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五年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統籌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著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讓全區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教育事業成績斐然。五年投入資金3.4億元,新建、改擴建四中、十一小、一幼等中小學、幼兒園196所,“大通鋪”、“大班額”、“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合理調整學校布局結構,優化整合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皟苫惫ぷ鞔碜灾螀^高標準通過國家驗收,教育強區創建和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先后順利通過自治區驗收。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全區178所農村學校學生33903人,占全區學生總數的46%。高考成績連續五年位居固原市榜首??萍挤粘尚怀?。不斷加快科技應用步伐,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五年爭取實施各類科技項目63項,創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10個??萍紝洕鲩L貢獻率達到44%。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縣”、“自治區農業科技進步縣”、“自治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先進縣”。文化體育事業繁榮進步。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建了原州民族藝術團,創刊《新原州》報和《原州》雜志。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農家書屋、“三下鄉”、“四進社區”、“廣場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先后獲得“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作先進縣”、“全國陽光體育先進縣”、“自治區文化建設先進縣”等稱號。衛生工作長足發展。建成區醫院綜合樓、婦幼保健所、衛生監督所,改擴建8所鄉鎮衛生院,新建130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覆蓋。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區醫院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驗收,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衛生監督能力躍上新臺階。全面推進“健康寧夏全民行動”、婦幼衛生“六免一救助”、農村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等惠民工程,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被自治區評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先進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創新突破。創新探索的“少生快富整村推進”和少數民族計劃生育“兩孩半”做法,在全自治區推廣,中央政研室《學習與研究》刊文向全國介紹。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出生政策符合率三項約束性指標均接近自治區平均水平。成為首批全國人口信息化建設示范縣。連續兩年榮獲自治區計劃生育目標考核一等獎,被評為“自治區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圓滿完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对輩^志》出版發行。檔案管理、防震減災、國防動員、糧食、供銷、殘疾人、老齡、雙擁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進展。
——民生工程扎實推進。五年來,始終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將財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五年累計投入民生改善資金50多億元,公開承諾的54件民生實事全部高質量完成,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生態移民工程成績卓著。從2008年開始,率先在自治區實施縣內生態移民工程,先后建成團結、三和、利民3個移民新村,搬遷安置困難群眾1720戶8246人,實現了“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搬遷入住、當年發展生產”目標,并開創了“七個一”安置模式,受到區、市黨委和政府充分肯定。2011年以來,按照自治區“十二五”生態移民總體規劃,嚴格實行“五定三包”責任制,建成豐澤、圓德等縣內生態移民集中安置點17個,搬遷安置移民3516戶14315人,兩年完成“十二五”縣內生態移民任務的60%??h外移民搬遷2503戶10187人。被自治區評為“生態移民先進集體一等獎”。扶貧開發效果明顯。五年累計整合扶貧資金5.3億元,完成三批108個整村推進村扶貧開發任務。閩寧協作、鐵道部定點幫扶等社會扶貧工作深入推進。村級互助資金總額達到5500萬元,實現了貧困村和生態移民村全覆蓋。按照原定的國家扶貧標準,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0.2萬人。編制完成了《六盤山片區原州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為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創業就業扎實有效。圍繞打造“勤勞、誠信、守法”的原州勞務品牌目標,五年累計開辟勞務基地21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萬人次,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以上。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六大行動”,培訓城鄉勞動力4萬多人,建成市區新時代購物中心、張易農民創業街等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16個,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發放就業創業和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促進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深入推進。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0.8%、95.4%,累計為群眾發放養老保險金3907萬元,報銷醫藥費14979萬元。城鄉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大病救助、高齡津貼、助學助殘使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通過發放廉租住房補貼或實物配租,6300多戶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有效解決。
——民主法治不斷加強。五年來,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扎實推進民主法治,不斷創新社會管理,保持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行政有機統一,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和各種意見、建議?!拔逦濉逼辗▓A滿完成,“六五”普法宣傳教育全面啟動,依法治區進程不斷加快。全面完成新一輪政府及鄉鎮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對行政區劃進行合理調整,新成立官廳鎮和黃鐸堡鎮。將“城中村”5288戶2萬多名農民納入城市社區管理,完成150個行政村和34個社區撤并整合工作,圓滿完成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工作。嚴格落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目標責任制,構建了以公安力量為主體,城鄉社區群防群治隊伍為補充,現代視頻監控為手段的“打、防、控、管”為一體的防控體系,實現了“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的目標。被自治區評為“打擊傳銷工作先進縣”。積極推行領導包案、定期接訪等制度,及時有效解決了群眾反映的信訪突出問題。五年來,先后籌集資金1115.4萬元,化解信訪積案43件,解決信訪突出問題143件。信訪總量、集體訪批數和人次逐年下降,信訪案件辦結率逐年提高。連續兩年被評為“自治區信訪工作先進縣”。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礦山、危險化學品、人員密集場所、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四項指標逐年下降。連續三年被自治區表彰為“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集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規范化管理,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全區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奮斗的歷程難以忘懷,發展的經驗彌足珍貴?;仡櫸迥陙淼墓ぷ?,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我們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一切工作圍繞加快發展來進行,一切問題依靠加快發展來解決,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不斷深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內在動力。我們始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創新中謀突破,在發揮優勢上求發展,在解放思想中聚合力,在創新進取中破難題,不斷開創了各項工作新局面。必須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重中之重。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謀福祉,促進了和諧原州建設。必須堅持把投資拉動作為有力支撐。我們始終牢牢把握“抓經濟必須抓項目、抓項目必須抓招商”的原則,堅持投資拉動、招商促動、項目帶動,積極引資金、上項目,夯基礎、增后勁,形成了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必須堅持把社會和諧穩定作為重要責任。我們始終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科學地統一起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智慧共識,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在全區形成了心齊氣順、團結奮斗,攻堅克難、加快發展的堅強合力,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五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蒞臨我區考察指導,給予我們深切關懷和巨大鼓舞。我們砥礪奮進,扎實苦干,以優異成績回報黨和人民的重托??梢哉f,這五年,是原州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五年,也是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黨委和政府、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支持原州發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各行各業辛勤工作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自治區、固原市駐原各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關心原州區建設和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優勢還不明顯,工業經濟總量不大,缺少骨干企業和大工業項目支撐。二是基礎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城鎮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水平的任務還很艱巨。三是民生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按照新的貧困標準,推進扶貧開發尤為繁重,農民持續增收困難。社會保障體系尚需完善,改善民生的任務任重道遠。四是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干部的思想不夠解放,搶機遇、求突破、促發展的意識不強;個別部門在服務水平、發展環境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優化等。對于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主要任務
未來五年,將是我區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是我區加快發展、完成新一輪扶貧開發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是我區蓄勢突破、后發趕超的機遇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站在新的起點謀劃富裕文明和諧新原州建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稍縱即逝的機遇意識、只爭朝夕的發展意識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以趕超跨越的目標要求,以務實苦干的工作態度,以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奮力推動原州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6億元,年均增長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8億元,年均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1.4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6.7億元,年均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6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8752元,年均增長12%,基本消除貧困現象,縣域經濟實力在全自治區位次前移。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縣域經濟實力
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大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到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32:58,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發展水平。到2017年,全區“農字號”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0家,規?;洜I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馬鈴薯種薯、冷涼蔬菜、枸杞等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5萬畝、25萬畝和12萬畝,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16萬個羊單位。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15.9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加快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圍繞市委和政府“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鹽化工及煤電一體化產業,全力配合中鋁集團電解鋁項目建設,壯大鹽化工產業集群,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農產品加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提升改造,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通用航空、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把我區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鹽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寧夏南部新能源產業基地。到2017年,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5家,億元以上企業或企業集團達到10家。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36.8億元,年均增長28%。提檔加速第三產業。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以發展特色旅游和現代商貿物流為突破口,促進第三產業優化升級。加大項目爭取、宣傳推介、合作開發等工作力度,加快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基礎設施、生態綠化等建設水平,全力打造須彌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深度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內涵,策劃、開發建設一批彰顯我區文化旅游底蘊和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使我區成為寧夏獨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積極配合西蘭銀綜合物流園區建設,加快建設清水河、三營兩個市場物流帶,完善以張易、頭營、中河、開城、寨科等為主的二級物流轉運體系,努力打造西蘭銀交匯物流集散地。大力提升餐飲住宿、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中介代理、信息通訊等現代服務業,全力推進第三產業結構優化、效益提升。到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0.6億元,年均增長18%。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始終把項目投資作為跨越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好優勢資源與政策機遇的疊加效應,全力以赴爭項目、引資金,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基礎設施項目,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強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工作。緊盯國家、自治區政策導向和投資方向,精心謀劃、編制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產業、保障改善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力爭更多項目進入國家和自治區各項基本建設規劃。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意識,圍繞土地、融資、政策等關鍵環節,著力破解項目引進及建設中的制約性矛盾,努力把我區打造成寧南招商引資的政策洼地和環境高地。爭取國家投資項目和招商引資落地項目均年遞增25%以上。加強生態建設。以打造“綠色原州”為目標,大力實施荒山治理、圍欄封育、道路綠化、種苗培育、資源管護、基礎建設“六大重點工程”,著力提升枸杞和小雜果“兩大林業產業”,努力構建西山水源涵養型、東山水土保持型、清水河川道農田防護型“三個生態屏障”,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民富與山綠“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到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加強水利建設。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重點水源工程6座,除險加固小型病險水庫14座,治理中小河流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平方公里。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推廣應用現代節水灌溉新技術,到2017年,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9萬畝。加強道路建設。進一步加大縣鄉公路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完善交通網絡體系,到2017年,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2000公里。積極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實現全區所有行政村通公交。加強鎮村社區建設。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拓展固原中心城市發展空間的重要補充,按照“立足實際、適度超前、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則,建設彭堡、開城、中河等小城鎮,提升小城鎮的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力爭5年內建成50個以上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寬裕、農村社會文明的新農村示范村。主動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加強城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作用。
三、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促進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創作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教育事業全面優先發展。采取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提高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努力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均衡發展。鞏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關心特殊教育,注重發展民辦教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增強科技支撐發展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重點攻關制約我區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到2017年,科技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力爭使我區在南部山區率先跨入科技示范縣(區)行列。完善公共衛生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大力提升衛生工作管理和服務能力。著力抓好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國家免疫規劃、婦幼衛生項目、食品安全、中醫藥技術應用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統籌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推廣“少生快富整村推進”和少數民族計劃生育“兩孩半”做法,扎實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實現“少生快富”工程整縣(區)推進目標。到2017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內,政策符合率達到90%以上。
四、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頭等大事,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第一責任,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擔在肩上,著力維護和諧穩定大局。全力打贏生態移民和扶貧開發攻堅戰。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生態移民和扶貧開發兩場硬仗一起打,使我區貧困人口和生態移民與自治區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不打折扣、不講條件、不犯糊涂、不打退堂鼓,全力以赴抓好縣內移民,積極配合做好縣外移民,如期全面完成1.5萬戶6.2萬人的“十二五”生態移民任務。深入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以爭項目、爭資金為重點,大力推進“四到”工程,加大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雙到”扶貧等扶持力度,加強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和社會扶貧工作,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12.8萬扶貧對象脫貧致富步伐。健全社會保障救助體系。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嚴格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積極發展社會慈善和殘疾人事業,認真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做好社會福利及老齡工作。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真正使廣大群眾“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不斷提升生活幸福指數。深化社會管理創新。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認真落實“一崗雙責”等制度,鞏固和健全“大接訪”、“大調解”工作體系。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加強民風建設,切實化解社會矛盾。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服務。積極探索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等服務管理機制,健全維護群眾權益體系。深化“平安原州”創建,打擊違法犯罪,凈化社會環境。加強應急管理,強化責任意識,抓好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食品安全事件,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平安幸福。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規范化管理,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2013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3年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我區繼續搶抓機遇、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原州、與自治區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2013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固原市第三次黨代會、原州區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及中央和區、市黨委和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強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傾力打造商貿物流重區,全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注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保障改善民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打造寧南山區統籌城鄉示范區、產業聚集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民族團結和諧區,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原州、與自治區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主要預期目標和約束性指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5億元,增長1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7億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5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5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5711元,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完成區、市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
完成上述目標任務,要在以下七個方面盡全力、求突破:
一、全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提升現代生態農業水平上實現新突破
認真實施特色農業增效戰略,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實現農業增加值11.6億元,增長7%。
大力發展節水高效農業。搶抓國家、自治區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機遇,嚴格水資源管理,組織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發展以滴灌、微灌、噴灌和補灌為主的現代節水高效農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總面積達到23萬畝。發展以秋覆膜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30萬畝,推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向優勢區域聚集,切實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充分利用氣候冷涼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鞏固提升馬鈴薯種薯、設施農業、冷涼蔬菜、草畜等特色優勢產業。馬鈴薯產業突出三級繁育體系建設,繁育原原種5000萬粒,建設原種田1萬畝、一級種薯田15萬畝。馬鈴薯種植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設施農業突出提質增效,新(改)建日光溫室和大中拱棚3000畝,總面積達到11.5萬畝。冷涼蔬菜產業突出擴規提質,在鞏固提升原有蔬菜基地基礎上,高標準、高起點新建萬畝基地1個,總面積達到23萬畝。草畜產業突出基礎母畜擴繁和品種改良,鞏固提升標準化養殖園區14個,肉牛飼養量達到21.5萬頭。
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開展各類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品牌展示工作,扶持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食品。推進“農超對接”、“農商對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冷鏈體系建設,催生一批農產品產、加、銷緊密聯接的經營模式,切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二、全力發展新型工業,在加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上實現新突破
強力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強化產業集聚,重點培育骨干企業,著力抓好產業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努力在構建新型工業化體系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工業增加值13.9億元,增長30%。
力促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煤電產業,實現博江炭山煤業年產45萬噸項目投產達效,配合做好原州區至王洼運煤鐵路專線建設工作。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改造提升馬鈴薯、枸杞等特色農產品加工項目,力爭把我區建成寧夏農副產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加快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通用航空、機械裝備制造等新型業態建設,力爭中能振發60兆瓦光伏發電、寧夏盾安48兆瓦風電和固原風潤49.5兆瓦風電項目建成投運。全力配合做好鹽化工扶貧示范區和中鋁集團電解鋁項目建設。
提升工業運行質量。繼續強化縣級領導包抓企業責任制,鼓勵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全年完成5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企業技改項目5個,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3家,爭創寧夏著名商標1個。爭取自治區中小企業“百家成長、千家培育”工程扶持資金,扶持中小微企業孵化30個,促進企業效益有效提升和集群化發展。
打造園區集聚優勢。完善清水河工業園區設施配套,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管理服務質量,形成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園區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圓德慈善產業園“七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制定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優化投資置業環境,規范園區運行管理,搭建招商引善平臺,力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家,億元企業3家,5000萬元企業5家,促使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聚發展。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搶抓自治區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機遇,圍繞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新工藝、新技術領域,強化與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的對接聯系,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主動接受發達地區要素輻射和產業梯度轉移,促成一批投資開發項目簽約并落地建設。采取領導招商、企業招商、能人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等形式,積極參加區內外各類招商展會,努力尋找招商引資有效對接點。全年招商引資總額不低于50億元,到位資金12億元以上。
三、全力搞活旅游商貿,在第三產業提質增效上實現新突破
以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和服務業為重點,推動第三產業總量擴張,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實現增加值43.9億元,增長11.7%。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以打造寧南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借助舉辦“中國·(寧夏)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等各類節事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提升我區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啟動建設景云寺,開發建設禪塔山景區并保護生態,將旅游與文化、生態、民俗有機融合,打造旅游黃金線路。力爭全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收入4000萬元。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以建設西蘭銀交匯中心物流集散基地為契機,立足區位優勢,加快建設銀平公路機場到長城梁物流帶、清水河市場物流帶和三營市場物流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順應人口向城鎮集聚、消費向城市集中的趨勢,依托市區和三營、張易等小城鎮專業市場輻射帶動功能,積極發展特色市場,努力把我區打造成寧夏南部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認真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提升農家店25個,新建配送中心2個,進一步提高農家店集中配送率,為群眾營造便捷、廉價、安全的購物環境。培育壯大物業管理、中介服務、信息咨詢、家政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深化政銀企合作,扶持小額信貸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業態,改善“三農”及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服務,促進城鄉經濟活躍發展。
四、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把夯實經濟基礎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六盤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和大縣城建設等機遇,全年爭取項目資金增長25%以上。
加快小城鎮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立足區情實際,全面提高小城鎮和新農村示范村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彭堡、開城等小城鎮基礎設施,完成開城三十里鋪等10個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綜合整治鄉村環境,開展三營戴堡等3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讓居住在農村的群眾感覺更舒適、環境更優美、生活更美好。
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以構建六盤山外圍“U”型生態屏障為核心,組織實施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態恢復建設項目一期工程,12萬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工程,3萬畝荒山荒溝及移民遷出區綠化造林和3萬畝封山育林工程,以小城鎮、大村莊、鄉村道路為重點的城鄉環境大綠化工程,以枸杞、紅梅杏、林業種苗為主的特色優勢林業產業工程,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花園式單位創建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大禁牧封育和撫育管護工作,不斷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成果。
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冬至河、張易河河道治理31.2公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6萬畝。完成三營鎮區、頭營鎮徐河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1.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申莊、駝隆溝等6處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和冬至河西岸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平方公里。
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加大農村公路管護力度,改造固胡路、固將路2條49公里,硬化三營鴉兒溝、中河黃溝等行政村瀝青(水泥)路100公里,不斷改善群眾出行條件。積極配合做好309國道、101省道改造建設工作。
五、全力擴大公共服務,在全面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經濟增長與民生需求均衡協調、統籌推進,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擴建三中、四幼等10所中小學、幼兒園。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名師、名校、名校長”培訓活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認真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加大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監管力度,切實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辦學體制改革、教育評價機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科學發展的教育機制。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步伐。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科技承包服務和“科技入戶”工程,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萍紝洕鲩L的貢獻率達到46%。
發展繁榮文化體育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民族藝術團、文化館、基層文化場所建設,扶持社會民間文藝團隊健康發展。廣泛組織開展廣場文藝演出、“三下鄉”、“四進社區”等群眾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優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開工建設原州區體育活動中心,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大力實施衛生惠民工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成疾控中心、炭山衛生院、三營衛生院綜合樓工程和村衛生室信息化建設。取消縣級醫院藥品加成,降低醫藥費用,減少醫患糾紛,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繼續落實“六免一救助”、婚前醫學檢查、包蟲病管理等公共衛生項目,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全面提升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斷完善利益導向機制和獎勵扶助政策,在11個村實施“少生快富整村推進”,完成“少生快富”工程800例,落實兩項節育措施5500例。加強流動人口、生態移民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城鎮居民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創建自治區級計劃生育“星級鄉鎮”2個。出生政策符合率達到88%以上。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實施民生計劃,把更多的財力向民生傾斜,加快推進優質民生建設,著力增進民生福祉,使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堅決打贏生態移民這場硬仗。始終把生態移民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統籌推進新村建設、產業培育、公共服務等各項工作,全面完成4767戶1.9萬人生態移民搬遷任務??h內生態移民開工建設三營西粱等4個安置點,搬遷2467戶10062人,提前兩年全面完成“十二五”縣內生態移民任務。認真落實聯席會議制度,抽調得力干部赴移民遷入地蹲點駐守,加強對接,跟進服務,確??h外移民安下心、扎下根。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程。啟動實施第二批70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實行項目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扶貧措施,加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建設力度,發展一批產業扶貧示范園、示范村、示范戶,當年扶持50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進一步拓展閩寧協作、定點幫扶等社會扶貧領域。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9萬人。
積極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行動,積極搭建創業培訓、項目推介、融資擔保、政策扶持服務平臺,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新建創業孵化基地2個,發展小企業160家,培育小老板320人,新增城鎮就業24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0萬人,創收7億元以上。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救助體系。突出抓好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參保率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和救助力度,抓好農村五保、城鄉大病救助等保障制度的互補銜接。認真實施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深入實施城鎮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農村危房2000戶。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袋”伴隨著原州跨越的進程逐步鼓起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嚴!
七、全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大局上實現新突破
深入推進“平安原州”創建活動,提升社會管理服務水平,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群眾訴求表達機制、矛盾預防化解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信訪工作,不斷完善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回訪和聯系群眾等制度,妥善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最大限度地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扎實開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區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強社會管理基層基礎工作,推行社會管理“網格化”,做好流動人口、刑釋解教人員等特殊人群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開展道路交通、礦山、危險化學品、人員密集場所、建筑施工等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加強宗教人士培訓,依法加強宗教事務規范化管理,嚴厲打擊境內外非法宗教滲透,維護現有宗教格局和諧穩定。關心老齡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章程開展工作。切實做好史志、統計、防震減災、國防動員、檔案管理等工作。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全面實現新一屆政府任期目標和區委二屆九次全會提出的奮斗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始終保持激情干事、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加強學習,改進作風,樹立政府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良好形象。
規范政府行為,打造法治政府。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和各種意見、建議。充分聽取老干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工商聯及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強化政務公開,推行網絡政務,確保行政權力依法公正行使,打造“陽光政務”。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制度,切實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務政府。進一步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切實增強部門服務意識,完善行政服務方式,全面落實駐一線工作制、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督查考核制等各項制度。優化區政務服務中心和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環境,堅持工作關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題,把愛民之情、為民之心、惜民之意體現在提供優質服務上,落實在解決具體困難上,發揮在推動經濟發展上。
轉變工作作風,打造高效政府。全面貫徹落實區委各項決策部署,堅定趕超發展決心,發揚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實干精神,弘揚雷厲風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到說了算、定了干,對看準的事情緊抓不放,對定下來的事情一抓到底,形成少說多做、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強化行政問責,嚴格落實市委和政府關于作風建設的“十項規定”和“八辦要求”,大力開展“治庸、治懶、治散、治軟”活動,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究,推動政府工作提速、提質、提效。
堅持廉潔從政,打造廉潔政府。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健全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大行政監察和依法審計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強化對工程建設、公共資源、產權交易等領域的監管,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加強政風行風建設,教育引導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胸懷敬畏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恪盡為民之責,全力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的嶄新業績!
各位代表,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克難奮進,我們重任在肩;搶抓歷史機遇、加快科學發展,我們信心滿懷!讓我們在區、市黨和政府、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六盤山精神,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原州、與全自治區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附:有關情況說明
1、“黃河善谷”:是自治區在沿黃河城市以及南部山區建設的新型慈善工業園區集群,是集聚產業慈善資源,探索扶貧助殘的一種新模式。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從區情出發,立足現代慈善前沿,緊扣發展第一要義,著眼大力改善民生,注重圍繞解決社會突出問題,實現加快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解決民生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2、“雙百”市場工程:為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商務部啟動“雙百市場工程”,支持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或改造配送中心、倉儲、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廢棄物處理及冷鏈系統等。
3、“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由商務部組織實施,在試點區域培育出約25萬家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4、“三新”工程:即新農村、新合作、新網絡工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的以優勢農產品基地為平臺,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配送中心和農家店、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為基礎,建立日用消費品農村經營消費網絡和農產品流通服務的網絡工程。
5、“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消除青壯年文盲。
6、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寧夏回族自治區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合作、群眾自愿購買的方式,基本實現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全覆蓋、戶戶通,讓居住在大山深處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的80萬戶、300多萬山區群眾享受到與城鎮居民一樣的廣播電視服務。
7、“三下鄉”:文化、科技、衛生下鄉。
8、“四進社區”: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
9、“健康寧夏全民行動”:以促進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實現“健康宣傳普及化,健康教育均等化,健康素養全民化,健康寧夏經?;睘槟繕?,通過開展巡展巡講、放映科教電影、開設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等形式,對不同人群從生活方式、重點疾病防治、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等方面進行教育。
10、婦幼衛生“六免一救助”:即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免費篩查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癥、先天性聽力障礙三種疾病,免費治療篩查出的先天性患兒,免費篩查婦女乳腺癌,免費篩查婦女宮頸癌,對孕產婦急救、篩查出的乳腺癌和宮頸癌患者治療給予救助。
11、“少生快富整村推進”:自治區針對前些年少生快富項目吸引力下降、一些項目戶少生卻沒有快富等問題,近兩年在南部山區試點少生快富整村推進,改變原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幫扶模式,試點以村為單位進行產業扶持,通過整合項目推進少生快富家庭創業致富。
12、計劃生育“兩孩半”做法:除少數民族二女戶可以再生育一個孩子外,一男一女或兩男戶全部納入“少生快富”工程范圍,落實長效節育措施。
13、生態移民“七個一”安置模式:1棟54平方米房子,1棟大拱棚或溫棚,1棟養殖圈棚,臺太陽能熱水器,1臺太陽灶,1個衛生廁所,1面電視衛星接收器。
14、生態移民“五定三包”:即定目標任務、定時間進度、定責任人員、定工作措施、定責任追究,實行縣級領導、部門(單位)包抓集中安置點和鄉鎮,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組包戶抓生態移民工作。
15、全民創業“六大行動”:指民營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六大創業行動”。
16、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17、扶貧開發“四到”工程:即基礎設施建設到村、產業項目扶持到戶、培訓轉移措施到人、幫扶責任明確到單位。
18、自治區中小企業“百家成長、千家培育”工程:選擇100個年銷售收入在3000萬至3億元左右成長性好的中小型企業,制定發展目標和扶持政策,促其盡快成長;在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下小企業中,確定1000家進行重點培育,支撐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19、“七通一平”:通給水、通排水、通電、通訊、通路、通燃氣、通熱力以及場地平整。
20、“名師、名校、名校長”培育活動:培育一批在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管理上具有自己獨特建樹品牌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特色鮮明的管理學校;在學校管理中有獨特管理方法和思路的校長。
21、社會保障“一卡通”:是指各項社會保險信息“通”用一張卡,方便參保者隨時隨地查詢自己的權益記錄,方便、快捷地享受社會保障服務。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主辦:固原市原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運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區信息中心
聯系電話:0954-2040366 電子郵件:yzqxxzx@163.com
寧ICP備10000747號????網站標識碼:6404020001 ????寧公網安備64040202000009號